|
起源:古老技艺的萌芽纱线染色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近千年前,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,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。新石器中期,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,在采摘、摆弄鲜花野草时,发现某些花草的浆汁沾在手上、蹭在身上会染上颜色,于是便开始尝试利用它们来染色。最初,人们把花、叶搓成浆状物涂抹在纱线上;后来逐渐懂得用温水浸渍的方法提取植物染料,选用的部位也扩展到植物的枝条、树皮、块根、块茎以及果实。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,人们逐步判断出几种特别适宜做染料的植物,把毛线染成黄、红、褐、蓝等颜色,织出带有彩条的毛布。色染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艺和行业,我国古代称之为 “彰施”。这个词最早见于《尚书・益稷》,舜对禹讲,让禹用5种色彩染制成5种服装,以表明等级的尊卑,这足以体现出染色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
古代:天然染料的多彩世界
(一)染料来源在古代,人们主要从大自然中获取染料,植物和矿物是两大主要来源 。在植物染料方面,茜草是古代重要的红色染料,其根部含有茜素,能染出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的红色,早在商周时期就已被应用,是一种茜草科、茜草属的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,利用其红色的根部进行染色 。蓝草则是蓝色染料的主要来源,常见的有蓼蓝、菘蓝等,它们含有靛蓝,通过发酵等工艺可提取出蓝色素 ,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 说的便是从蓝草中提取靛蓝用于染色的过程。而黄色染料,像栀子,其果实中含有酮物质栀子黄素,还有藏红花素等,用于染黄的物质为藏红花酸,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。黄柏从木材和树皮都可浸出黄色染料,不过应用较少。矿物染料中,朱砂是红色的代表,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,色泽鲜艳稳定,商周时期已被用于染色,除了涂染,也用于浸染丝线而后织锦,或用于织物上绘画形成图案纹样。赭石,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,呈暗红色,在自然中分布很广,被利用的历史最早。(二)染色方法古代的纱线染色方法相对简单,绞纱染色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。将短纤纱或长丝在摇纱机上变换成一框框连在一起的绞纱,然后在各种形式的染色机中进行浸染。这种染色方式能使纱线均匀上色,长期以来均采用此方法,直到1882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筒子染色专利,之后又出现了经轴染色等其他方式。在媒染方面,古代染色十分重视媒染剂的使用,常用的媒染剂有明矾、青矾等。媒染法又分为前媒染和后媒染,前媒染是用水溶化媒染剂,然后将面料放入媒染液中浸泡,最后再放入染液中染色;后媒染则是先染色面料,最后放入媒染液浸泡。通过媒染剂的作用,可提高染料在纱线上的附着牢度,使色彩更加鲜艳持久。(三)染色特点古代染色虽工艺简单,但通过巧妙运用媒染剂,能染出丰富且鲜艳的色彩。天然染料的使用让染色产品具有自然、环保的特点,不过,其染色牢度相对现代合成染料可能较低。像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力较差,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被槐花部分取代。但古代染色产品的色彩独特,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韵味,而且在染色过程中,人们还会结合各种植物染料本身的特性,相互套染形成各种色调的紫色、绿色、褐色等间色。从出土的古代纺织品中,我们能看到当时染色技艺的精湛,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,袍面色彩鲜艳,有朱红、粉白、墨黑、银灰、冷灰和暖灰等颜色。近代:技术革新带来的转变(一)新染色技术的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,纱线染色技术迎来了重大变革。1882年,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筒子染色专利,这一技术的出现,改变了传统绞纱染色的单一局面。筒子染色是将短纤纱或长丝卷绕在布满孔眼的筒管上(要求卷绕密度适当、均匀,一般称为 “松筒”),然后将其套在染色机载纱器的染柱上,放入筒子染色机内,借主泵的作用,使染液在筒子纱线或纤维之间穿透循环,实现上染。这种染色方式提高了染色效率,减少了纱线损伤,还能更好地控制染色质量。随后,经轴染色技术也应运而生。按色织物经纱色相和数量的要求,在松式整经机上将原纱卷绕在有孔的盘管上形成松式经轴(可看成是一只大筒子),再将其装在染色机的载纱器上,并放入经轴染色机内,借主泵的作用,使染液在经轴纱线或纤维之间穿透循环,实现浸染,以得到色泽均一的经纱。(二)化学纤维与染色技术的发展20 世纪是化学纤维的时代,各种化学纤维相继诞生。1905年,人造丝实现了工业化生产,它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(如纤维素)为原料制成,随后,醋酯纤维、耐纶等化学纤维也不断涌现。化学纤维的出现,对染色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。不同化学纤维由于其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差异,染色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如聚酯纤维常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,在染色过程中,分散染料在水中借助分散剂的作用以微小晶粒成悬浮体存在,染料分子在高温下向纤维内部扩散,从而实现染色;而腈纶纤维则常采用阳离子染料染色。现代: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(一)染色技术的多元化发展现代纱线染色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。在常规染色方法不断改进的基础上,又涌现出许多新的染色方式,如印节,按设计要求,在铺开的绞纱上每隔设定距离印上一小节(如0.5-1cm)颜色,可以是相同色彩,但大部分为五彩色,其间距必须是无规律的不等距,否则布面上会出现 “龟背” 或 “山水画”;段染,将若干染料同时淋滴在铺开的绞纱的不同部位,经真空吸液或轧液后,再固色、洗净,与印节相比,彩段较长,白纱间距较小,甚至相邻两色会在纱上出现 “拼色”,段染纱在针织物上使用较多 ;扎染,将绞纱的局部用绳索(或包上塑料薄膜)扎紧,再进行浸染,结果被扎紧处留白,捆扎处有部分由深到浅的渗色,未捆扎部位均匀着色,产品别有韵味 。(二)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染色技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,现代纱线染色技术越来越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。原液着色法便是一种环保型染色技术,在纺丝过程中直接将色母粒加入到化纤中形成染色,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、零排放,这种技术不仅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,还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。为了减少染色过程中污水的产生,高效节水型染纱机成为发展的目标。一些染纱机通过优化设计,提高染液的循环利用率,减少染液的浪费。在染料选择上,也更加倾向于使用环保型染料,这些染料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较小,且染色效果良好。结语:纱线染色的永恒魅力纱线染色的历史,是一部人类与色彩共舞的传奇。从古老的天然染料萌芽,到近代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转变,再到现代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,它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演进。每一次的技术突破,每一种新染料的出现,都为纱线染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五彩斑斓的纺织品,更是在纺织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展望未来,相信纱线染色技术会继续绽放光彩,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美丽、环保、个性化的产品,让我们拭目以待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新辉煌。
|
|